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使命 新征程 新作为 >> 正文

【新使命 新征程 新作为】环境与资源学院:坚持“三位一体”,大力推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在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中,环境与资源学院从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

一、工作思路

紧跟科技和产业新动向,聚焦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大健康、新材料等领域战略需求和战略目标,依托国家级等教学科研平台及企业等优势教学资源,对接新工科、专业认证要求,按照“筑牢基础,学科交叉,强化特色,打造一流”的思路,优化专业内涵,创新“深度融合的多学科协同发展机制、多学科资源共享和促进机制、多学科协同发展的运行管理体制”,开展跨学科交融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组织与模式研究,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学研结合,提升大学生科学创新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满足工程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图1 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思路

二、方法举措

1.坚持三贴近,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优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内涵

主动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强化6个本科专业间的融合交叉、相互支撑、特色彰显。即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对应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专业”为支撑,筑牢“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化工基础,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突出污染防治的人才培养特色,打造环境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彰显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在化工新材料、食品添加剂(含食品保鲜与防腐)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2.加强教师“双师型”技能培养,打造高素质教学科研团队,

利用校内4个科研平台和校外58个校外企业优势,聘请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深入推进行业企业导师深入教学全过程。选聘部分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从事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切实打通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道。

3.工商融合,构建强化工程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课程体系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在6个专业基础课模块中打通设置《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中强化技术经济和工程伦理,建立“学生为中心、项目为抓手、平台为依托、制度为保障"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图7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4.加强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科教协同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校内企业平台资源优势,通过“设备共享、队伍融合、内容转化”方式协同育人,为学生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提供场地、设备的实战场地和条件。

5.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依托现有的用人单位和优秀校友资源,建立学生创业与社会创业的沟通渠道;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点;建立创业实践实训合作平台,深入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6.学研结合,促进学生价值塑造的个性化培养

依据专业特色、学生个性发展和用人单位等不同需求,建立学生学习及能力需求清单,通过学业导师引导,从而促使学生工程能力达成的基础上,兼具工程伦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批判精神等素养。

三、建设成果

1.建成了环境与资源化学特色学科专业群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绿色利用协调发展为主线,建成以化学化工专业为基础,以环境学科为重点,以食品、制药、材料专业资源高效利用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群,突破专业间的壁垒,建成学科专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2.专业建设取得系列成效

环境工程专业获批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建设专业(2013年)、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重庆市转型应用型专业(2016年)、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国家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0年);应用化学专业2013年获得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建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重庆市重点学科专业;制药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校级优势专业。

3.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教师团队

依托学院多学科、多专业优势,形成涵盖绿色化工、环境管理、化工新材料、天然产物高值化利用等领域的师资团队,获得市级及以上批建的教学团队2个,科研团队5个,有力促进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4.形成了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一方面加强了师生参与企业科研攻关,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实现设备共享、队伍融合、内容转化,形成教科互动、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新格局。


上一条:【新使命 新征程 新作为】国内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开放合作谋新篇 汇聚资源促发展

下一条:【新使命 新征程 新作为】艺术学院、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因地制宜,打造“大艺术”教育基地

关闭